close

 

DSCF1438.jpg再過兩天又是周末了,目前天氣預報都是晴朗的大太陽,既然天氣那麼美好,大家除了收看小編的訪問以外,還是可以安排旅遊的行程去認識台灣這片可愛的土地。

 

提到旅行,似乎就不能不提到攝影這回事,因為小編最近與朋友出去旅行結束,想要跟朋友要照片都很困難,一個原因是他說上傳到臉書(Facebook)要我自己看,ㄚ,可是小編想要的是原始檔案,另一個原因又是正好相反,就是朋友按快門像是手指抽筋一樣停不下來,小編要跟他收檔案也很辛苦。

   

小編就又想到小時候對於攝影的一些簡單的想法,由於一卷底片才2436張,有了限制就會格外珍惜,特別是畢業旅行,肯定要把底片花在漂亮的女生感情要好的朋友身上才值得。只是數位相機出現以後,攝影,是更容易了,但是輕而易舉的按下快門或刪除檔案之後,小編總覺得「攝影」,是存在著更多思考與意念的。

 

也因此想不透的小編很榮幸的邀請到楊永智老師(以下簡稱楊)接受訪問,其實大家肯定都看過楊老師拍的作品,只是可能從報章雜誌閱讀完文字,總會忽略攝影創作者的名字,如果你對分割三十週年 忠仁、忠義的故事有印象,那就是楊老師的作品喔。

 

周四交流夜第三波,小編馬上為大家採訪在攝影界深耕多年的楊永智老師。

 

(攝/小編。那年某天,在朱銘美術館,<對招>連成一線了)


 

小編:

能簡單地介紹一下自己嗎?你現在的工作是什麼呢,與藝術教育有何關聯? 

 

楊: 

我是1956年出生,家住汐止。目前是自由攝影工作者,也是雜誌特約,企劃一些專題報導。 

 

藝術教育方面,之前曾經在世新大學及社區大學授課,因為準備課程要花很多時間,教久了某種層面來說,理論會影響到自己的創作的心靈,就停了下來。

 

小編:

嗯,教學與創作的分野上,的確是兩難。那麼,你覺得藝術創作是什麼?

 

楊:

藝術創作是追求永恆及完美的呈現,紀實攝影除了報導的內容之外,也是追求畫面的構成及美感。

 

我覺得紀實攝影追求一種「完美」,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專題對被攝者有正面的意義,對社會有所啟發,甚至影響人類走向「完美」。

 

小編:

另外再談談,藝術教育應該有什麼功能?

 

楊:

現在社會太注意功利,我們需要從內在出發,培養社會大眾的「美感」,這也是藝術教育應該具備的功能。

 

小編:你還記得接受藝術教育的時刻嗎?受到哪一位藝教工作者的影響?

 

楊:

我長年從事報導攝影工作,雖然大學接受過攝影教育,但是影響我最深遠的還是自己翻讀攝影集、攝影叢書的過程,我特別喜歡美國一位攝影大師尤金.史密斯(W.Eugene Smith),他的紀實攝影專題,對當時社會的評論報導,而改變了社會及政府的走向。

 

至於台灣的報導攝影家關曉榮先生我也很敬佩,他在《人間雜誌》發表過的作品,改變了政府的決策,都給我很多刺激。

 

 


 

之前小編因為工作關係,曾經到楊老師在汐止拜訪過,哇,那真是大吃一驚,看了很多沖洗的大張攝影作品,很震撼,也很感動,除此之外,楊老師還說了很多台灣知名攝影老前輩的故事,他們對於台灣土地的熱情,是充滿生命力的。

 

小編想,台灣的藝術教育(學院體制內)雖然在攝影這一塊始終沒有落實與完善,但是,受到其他影響而萌發對攝影熱愛的人,倒是也可以藉由自己的思考與苦學,拍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,真是太好了。

 

了解楊永智老師對攝影教育的簡短看法,想必你會更想多認識楊老師的系列作品,這裡小編也提供連結,讓大家一飽眼福(楊老師的文字也很有深度喔)。

 

今兒的月亮皎潔,周四交流夜,小編與大家道聲晚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mingl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